统一身份认证温大主页怀念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首页

学院新闻

抚今追昔 坚定理想之旅(作者:孙邦金)

作者:孙邦金时间:2010年07月09日 00:00阅读: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九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七十三周年之际,为了缅怀历史先烈、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就,以及增加温州大学思政理论课堂教学的现实性与生动性,思政部教工第一、第二支部于6月30日——7月3日组织了南京—华西村考察之旅。


  一、走近历史之旅:南京,南京!


  本次参观考察首选南京,意在走近历史,缅怀先烈。第一天参观了南京众多的历史人文古迹,如秦淮风光带、阅江楼、中山陵和总统府等,第二参观了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老师们在对古都南京众多融自然与历史人文融为一体的景观深表赞叹之余,对于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与惨痛经历更是心潮澎湃,思索万千。《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民国首善之区的沦陷以及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发生,无不激起激发起我们心底里的民族义愤与爱国热情。总之,南京之行五味俱陈,难以言表,姑且乱韵一首,聊抒胸臆:
  六朝金粉,秦淮世家;王榭堂前,燕子来狎。朱雀桥边,桨橹咿呀;乌衣巷里,杨柳蒹葭。莫愁湖畔,千古佳话;断墙城垣,夕阳西下。长江之南,阅江楼刹;人文荟萃,风流华夏!
中山之陵,紫金之阳;钟山风雨,独立苍茫。江东父老,屠城国殇;自由独立,道阻且长。雨花石台,黍离绝唱;龙蟠虎踞,斗志高昂。天翻地覆,开启华章;抚今追昔,当慨而慷!


  谨此献给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仁人烈士们!献给在南京大屠杀中罹难的同胞们!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今人云“历史可以原谅,但是不能忘记”,我们将铭记历史,忠于职守,矢志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富强、独立和自由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走进现实之旅:华西,华西!


  本次考察希望能够透过时空的转换让大家从历史走进现实,在认识中国近代史的迂回屈辱的基础之上,感受新中国的伟大建设成就!如果说在南京的走近历史之旅只是个铺垫的话,那么参观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才是本次教工党员参访活动的重点。亲身感受新中国的伟大建设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成功经验,将为思政部党员老师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切身经验和现身说法的典型素材。理论需要雄辩,而事实又胜于雄辩,对于思政理论课的老师们来说,一个成功的现实案例将为我们更为雄辩地说明一些道理提供百倍的信心和勇气。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西侧,1961年建立时原称华西大队,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人。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全国劳动模范吴仁宝村支书的带领下,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村,不断由小变大,由穷变富,将华西村建设为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当时,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开始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统一核算,因仍至今。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自2001年6月开始,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超35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人口超3.5万人(包括外来员工,总共有5万多人)。所谓“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所谓“五统”,就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华西村在全国率先成为“别墅村”、“轿车村”、“电脑村”等,现已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今天的华西村,创造了“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美丽,“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幸福,“五业”(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旅游业)兴旺的发展奇迹。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目前,全村拥有12大公司,集体资产超160亿元。2006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超400亿元。集团公司的“农、工、商、建、游”五大产业,现拥有1000多个品种,10000多个规格的各项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同时,“华西村”商标还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华西村”A股股票1999年在深圳上市,被赞誉为“中国农村第一股”。现在,村民家家住400—600多平方米的别墅,有100—1000多万元的资产,有1—3辆轿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壮大,今天的华西已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


  农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华西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托。7月2日下午一到华西村,我们就率先参观了北华西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里面的南瓜小至不到2两,大到重逾二三百斤,其它瓜果苗木应有尽有,既高产又好看,令人目不暇接。可以预见,高科技、集约化必然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众所周知,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条块分割、小农分散、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因素成为中国农村二次创业与腾飞的瓶颈。华西村在秉承以前的村级集中体制的基础之上,将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到城镇居住,腾出成片的土地,引进现代高科技,以工补农,农业与观光并举,开辟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这使得农村发展滞后的面貌得以焕然一新,为新时期“三农”难题的破题,为实现农民奔小康的理想,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7月3日,我们入户参观了两户华西村农民别墅。房屋空间宽敞,窗明几净,家电一应俱全,装饰时尚,家家都配有自动车库。从村民热情洋溢、自信满满的面容中可以看出,华西人追求的“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幸福,果真名不虚传。紧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华西村60周年成就展,通过影像图文、实物展示并辅以讲解的形式,让我们全面、系统、直观地了解了华西村的发展历程、建设成就和华西人特有的思想作风。
本次参观考察的高潮和点晴之笔是听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报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千余人,准时聚集在华西村民族文化宫,将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就为了一睹吴仁宝的风采,聆听他的心路历程。吴仁宝一出场,全场掌声雷动,似乎所有人都成了吴仁宝的铁杆粉丝。吴仁宝用他特有的方言,将华西人的政治智慧、历史成就和未来规划娓娓道来,并对华西新农村发展模式所引起一些的重大争议作出了回应。报告会后,华西村农民艺术团组织了免费的文艺汇演,戏曲、杂技、舞蹈一一登场,场面华丽,水平一流,寓教于乐,令人印象深刻。演出结束后,吴仁宝老书记与我们全体参访团成员合影留念,为我们这次参观考察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从考察华西村想到的几个问题


  华西村的今天,是所有华西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晶,但毫无疑问它带有鲜明的吴仁宝个人的风格,业已深深地打上了吴仁宝个人的烙印。我们从华西村的今昔对比中,从吴仁宝生动活泼的语言之中,对于思考以下几个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必将有不少助益。
  其一,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个老问题,不过吴仁宝说得更为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从正面说,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从反面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换言之,社会主义既要发展经济,夯实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走共同富裕之路。正所谓“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吴仁宝眼中的共同富裕首先是集体富裕,然后才是个人富裕;当然,“作为一个人,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物质富裕还必须精神富裕。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是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富,不再是搞一大二公的平均主义。回过头来,人民幸福的标准在哪里?吴仁宝为华西的幸福观归纳有三条土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这三条一条也不能缺。虽然吴仁宝已经卸任,但是老书记对新一代领头人最大的期望是:把华西“共同富裕”的理念坚持到底——“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
  其二,公有制与私有制孰好孰坏?这一重大理论争论一直困扰着我们,直至今天。当前理论界的新左派与新右派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可见其重要性。在私有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吴仁宝用“私有不是创新,坚持公有制才是创新”,回答了华西村坚持集体所有制和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的意义。吴仁宝认为,华西坚持集体主义主要有两点:一是财产上坚持集体所有,追求共同富裕;二是思想上坚持集体主义价值理念,追求物质精神是双富有。在吴仁宝看来,片面绝对地讲公有、私有都是偏颇的,因为公有制与私有制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就华西村来说,要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必须要有公有制。如果公一点都没有,那这个共同富裕也可以,但风险大,全靠中央,中央可能遇到经济上有困难的时候,就会出问题,所以还是集体有一点比较好。吴仁宝认为,“华西不怕‘公有’与‘私有’,就怕‘公’‘私’都没有”,华西追求的是公、私都有的富有——“双富有”。虽然华西村的发展不一定带有普遍性,但是为新时期条件下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其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在华西村看到吴仁宝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多年来,他坚持“三不”规矩:一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二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三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共产党员心系百姓、为命请命、心忧天下的历史使命感,吃苦在前、以身作则、艰苦朴素的高风亮节呼之欲出。今天,村民们大都住上了第三代、第四代别墅,有的甚至已经搬进第五代亲水别墅,可是他还住在上世纪70年代盖的两层两开间的农家小楼里。他说“我住这样的房子,比我对干部讲100句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话都管用。”吴仁宝不仅严于律己,而且对于家人要求也特别严格,做到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在今天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正的情况下,这种共产党员的清廉正气和奉献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当前,党群、政群关系紧张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继承好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决策与行政容易脱离群众。吴仁宝依据中央“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凝炼出了“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原则,来作为切实处理好政群、党群关系的准绳。对于怎样倾听、了解群众呼声?吴仁宝认为,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说错话;不怕群众不听干部话,就怕干部不听群众话。对于怎样才能做到尽可能不说错话?他说,一是要勤奋学习,二是要深入群众,注意倾听老百姓的呼声。而要尊重群众的想法和意愿,就必须利用民主制度的建设来摆脱官僚主义的通病。凡事讲民主,有事同群众商量,群众满意的,就马上办,而且一定要办好;群众暂时不理解的,加强教育、疏导,等群众想通了,再去办。老百姓最讲良心,干部为他们做了好事,他们会永远记住。我们党必须永远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党员能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能否不断提高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素质将是我党继续赢得民心的根本所在。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多么重要?这本不是一个问题,但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却成了大问题。吴仁宝在致力于村民物质富有之初,就提出了“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物质精神双富有的理想。要想提高村民素质就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注重引导来实现。20 世纪 90 年代,华西村成立了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和“华西特色艺术团”等专门文教机构,他还亲自编写了《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和《华西村歌》,教育村民要发扬16个字的华西精神,做到了“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正是通过形式多样的不间断的思想教育,使得华西人清醒认识到华西能有今天,原于思路对头,大家齐心协力。今华西良好的村貌、村风、民风,长期注重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功不可没。华西村的经验告诉我们,现在全国很多村镇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的畸开发展,必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警醒!


  四、在抚今追昔的旅程中坚定理想信念


  四天三夜的日程安排得十分匆忙和紧凑,但是大家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漫长的车程,在古城南京感受到了历史的繁华与沉重,在新农村华西感受到了现实的激情与飞跃,一切都是那么鲜活,一切都是那么难忘。
南京是一个伤心之城。它让我们真切意识到近代国族命运之曲折,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自由的共同理想,有那么多的志士慷慨赴死,有那么多的同胞无辜受难。“多难兴邦”!我们一定不辜负时代之使命而努力工作。
如果南京是伤心之城,那么华西就是一个幸福之地。这一鲜明的对比反差,让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敢想敢做、多么激情四溢、多么伟大的时代!有那么多可爱的人在努力,有那么多可敬的人在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一定不辜负历史之重托,继续高扬理想的旗帜,脚踏实地,走向未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