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身份认证温大主页怀念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马院 >

首页

媒体马院

温度新闻:坚持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大方向

作者:时间:2024年04月19日 15:51阅读: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建设”自提出以来,其核心目标就围绕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展开,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各环节、各领域,打造全过程、全学科的育人模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因此,为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进校园,我们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和途径、坚持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大方向,即坚持课程思政与学生工作的无缝连接、与互联网+的无缝衔接、与社会优质资源的无缝对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坚持课程思政与学生工作的无缝链接

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生文化活动相融合,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一方面,课程思政以其厚重的人文底蕴与人文关怀,可以使这些文化活动更具深度和内涵;另一方面,丰富的学生文化活动也可以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充足的教学资源,使思政教育更生动、更自然、更亲切。因此我们要将课程思政与文化活动相融合,找准课程思政与学生文化活动的契合点,挖掘文化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创新课程思政模式这条路上不断发力。

推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相融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教育的“良苦用心”。通过课程思政与学生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实践思政知识的社会大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由原先被动的听众成为主动的实践者,能更好地在创新创业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向既有社会责任感又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发展。

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生社会实践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担当精神。一方面,丰富的社会实践能有效助力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出理论、走向实践,让思政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大放异彩”而不再囿于课堂一角。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会不断提出新问题、面临新情况、应对新挑战,但有思政教育的“保驾护航”,困难和挑战都将迎刃而解。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在为实践带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强劲的精神动力与支柱,帮助学生不断克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二、坚持课程思政与互联网+的无缝衔接

坚持线上线下协同互动模式。在线下教学中,教师可以面对面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获得感;而线上教学则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机会。因此,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坚持课程思政线上线下协同互动模式,是实现思政教育网络化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要立足网络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方法。同时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构建以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并向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思政教育服务为核心理念的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在线教育平台,实现思政教育网络化。

坚持打造课程思政“网络金课”。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课程已成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其中孕育出的一些“网络金课”显得格外亮眼。“网络金课”融入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并且紧密结合时代脉搏;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而且更加强调价值引领和情感交流以及思政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打造课程思政的“网络金课”,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每一节在线课程都能成为育人的精品。使其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为学生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实现真正的在线课程育人功能。

坚持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库的建设。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需要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库的建设,让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涌入共享库,将海量的思政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存储,形成一套系统化的资源体系,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之间的远程交流与互动。这既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动态性,又能够最大化实现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消除资源壁垒,实现教育内容与育人实践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课程思政与社会优质资源的无缝对接

依托地方资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创新建设。地方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高校教师依据不同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将地方资源与课堂内容进行结合,将其融入课堂设计中,普及地方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学科知识延伸至社会生活中,拓宽学生视野,强化价值引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依托产教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校政企研联合载体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将产业文化、职业道德等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使学生形成产业前沿动态的清晰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这就需要综合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依托产教融合,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依托跨界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跨界融合意味着将不同学科的元素、理念以及技术进行融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等建设契机,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与形式。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政教育的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思政课程内容。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数据分析等途径,创造出更加生动、形象的思政教学场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一代。

课程思政建设,是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旨在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高校各类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坚持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大方向,不仅需要在持续在学生工作上下功夫,更需要利用互联网+无缝衔接,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发展模式。此外,将课程思政对接各类社会优质资源,积极转化各类思政要素,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坚持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大方向,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思政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范佳语 梅睿喆 徐晨曦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23年国家创新训练项目“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2310351006)、温州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WXC2023021)的部分研究成果。】

链接:https://wdapp.wzrb.com.cn/wenduH52/wenzhouhaoDetail?appId=38&metaDataId=100013137&siteId=S_WDXW&tenantId=T_GOV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