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身份认证温大主页怀念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马院 >

首页

媒体马院

人民论坛网:【思政实践】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五重维度

作者:时间:2021年11月19日 08:57阅读:

2021年6月,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在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指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一年来,各地各校积极努力,在统筹规划、示范引领、师资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正在形成,育人成效初步显现。“十四五”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高点站位、高位谋划,多维度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有效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最后一公里”,才能不断催化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

明确价值导向,协同育人有温度。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也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一致的价值导向。一是政治方向。课程思政必须同思政课程一道,增强政治意识,把握政治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旗帜鲜明讲政治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正确的政治意识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二是育人任务。不管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文化认同。让大学生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必须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将真善美的价值理念转变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

注重显隐结合,内涵建设有高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来进行,自觉、有目的地把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两位一体、显隐结合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可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与方式,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和显性教育作用。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支撑,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覆盖高校所有专业、面向所有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立德树人和育人育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这个层面而言,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显性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确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和定位,坚持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本质和理论育人功能,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对大学生开展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二是全面彰显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和隐性育人功能。其他课程是思政课程以外的各类课程,教学对象是学习某一专业的特定学生,学科支撑是某一专业学科。其他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呼应,它作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国工匠精神教育、新时代道德规范教育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需要注意的是,其他课程既不能把思政课的内容简单照搬,也不能“思政化”或者“去专业化”,而是在立足传授专业知识这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整合课程体系“一盘棋”,有效诠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涵。

挖掘课程元素,理论讲授有深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要深入挖掘并且有机融合潜在的思政元素,达成融盐入水、有味无痕地引导效果和共情明理、入脑入心的领悟效果。一是思政课程要在其他课程中找到课程本身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从而为己所用。古代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经典名著中倡导的伦理规范、名人传记中体现的理想追求等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非常值得思政课教师深入挖掘并且精心提炼,将其用作教学案例来为思政课程提质增效。二是其他课程要善于建立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衔接,结合专业学思政、结合思政讲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程,课程思政的灵魂是思政。其他课程要密切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专业思想、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让生动史实、模范人物、伟大精神等思政素材变成鲜活教材打造成为凸显德育元素、彰显德育功能的优质课程。比如在理工类课程中融入科技伦理、科学态度、奋斗精神和报国志向,通过回看过去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擷取其中的典型人物和辉煌成果以及展望未来国家发展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来激励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锐意进取,矢志奋斗。

加强师资引领,资源整合有效度。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充分发挥好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才能越办越好。为此,高校首先要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思政课教师任职条件;其次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健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机制,鼓励科学研究和培训深造;最后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统筹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二是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必须要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让教师意识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价值导向方面的一致性,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引导教师从学科内在逻辑出发,将思政元素贯穿到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教材编写、卷面考试等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之中。三是搭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享互助机制。高校要组建包含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内的多学科背景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联合备课、教学沙龙、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形式,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充分交流、密切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创造有力条件,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实践教学,外延拓展有广度。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课堂是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第二课堂则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和搭建实践教学载体,高校可以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作用,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汲取思想养分,拓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外延。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党史学习教育蓬勃开展的当下,高校可以主动抓住契机,与基层单位、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积极对接,结合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特性开展各类专题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进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

总之,从上述五重维度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有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最终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大格局。(作者:王晶可 孙秀丽,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具体路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相关链接:http://www.rmlt.com.cn/2021/1119/632084.shtm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