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身份认证温大主页怀念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马院 >

首页

媒体马院

温度新闻: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蜂窝模式

作者:时间:2024年04月11日 13:52阅读: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牢牢把握高等教育这一关键、必须充分关注高等教育这一龙头。因此,作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前沿阵地,高等教育更应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为己任,自觉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把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顺利衔接作为基础工程,把促进学生成长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有机统一作为重点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正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顺利衔接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新举措,即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新型蜂窝模式,融思政元素于专业课程、集各类课程之所长、助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一、植根课程思政核心理念,融思政元素于专业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载体的专业课程,一方面,其与思政元素本身是两个彼此独立范畴,而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下,两者如蜂巢结构一样紧密贴合。文学、哲学、力学、工学、经济学、教育学……任何专业课程想要走出“单打独斗”的窠臼,就必须依托“课程思政”这一核心理念,如蜂巢一般紧紧相依。各专业学科在依托本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利用、融入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医学类专业课程中着重注意医学伦理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医护后备力量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再如在农学类专业课程中,要强化农村发展战略教育和助农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达到润物于无声的效果。

各类专业课程相互独立于从属的学科课堂,但在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下又与社会大课堂紧紧相依。这就要求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师要从教学理念协同、师资力量协同和教学目的协同等方面入手,统筹显性专业课程和隐性思政元素。“教书”与“育人”从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各大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构建专业课程老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构建起各门学科彼此独立又紧紧相依的巢房结构,才能破解各类专业学科的“孤岛困境”,让各类专业知识都能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恣意书写。

二、优化课堂教学顶层设计方式,集各类课程之所长

优化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要以彼此联通的巢房结构为保障,而彼此联通的巢房结构要依托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渠道与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只有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集各类课程之所长,并坚持以学生为导向,才能有效避免“两张皮”的现象。

第一,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相互渗透。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展了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经典与人生修养、劳动教育与社会发展、艺术鉴赏与审美人生等为主题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公共基础课程为辅,既可以深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运用,也可以夯实理想信念之基。例如工程类专业课程结合工程技术类的公共基础课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医学类专业课程结合人文伦理类公共基础课程探讨医风医德等等。

第二,实现跨学科教学与项目合作。项目合作是对一个学生有关专业知识与公共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的生动考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社会期望相结合,立足于实际的社会效益,实现了综合素质和跨领域思维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第三,于实践类课程中见真章。“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昭然若揭。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情景,解开理论知识束之高阁的禁锢,不囿于纸上谈兵,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找到现实归属。高校可以进一步打开校企合作的通道,在实践教学中积极组织实习见习工作,创设兴趣爱好情景、对话情景和认知情景,让社会实践平台更加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可以逆转学生“不敢做”“不想做”“不会做”大行其道局面,也能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教育者对理论的阐释和灌输层面的困局,更能跨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和知识都离开“象牙塔”,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起双向沟通的结实桥梁。从而实现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实用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和渗透性与交叉性的统一。在高校思政教育的画布上,理论付诸实践、实践指导理论是永不褪色的油画棒。

蜂巢中每个巢房在开口处彼此联通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只有立足于学生本位,在有效利用公共基础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课程落实到位,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达到“1+1>2”的理想效果。

三、立足完善基本条件保障体系,助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出路,它以全新的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推广开来,如蜂巢建造般,由最初的梯级递进、层层深入到最后的全面覆盖,这不仅要求各个高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且还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循序渐进,从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高校要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在把握时代要求、立足学生主体、聚焦时事热点的同时,紧扣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时政敏感度。除此之外,在教师绩效考核评定中可以纳入课程思政效果等指标,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水平,将思政元素悄然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

其次,在大数据智慧化教学上,高校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贯彻课程思政理念,依托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将思政教育包装成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形式进行传递;也可以通过建设在线教学平台,将思政元素数字化,在助力教学资源的实时流通和交会的同时,打破信息差壁垒;还可以通过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根据数据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最后,在条件保障上,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示范讲座,分享最具时效性的课程思政理念,在为教师群体提供新的思想启发和教学范本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保障;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树立不同层次的优秀师生榜样,通过榜样典范作用的价值引领,引导全校的思政教育氛围向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评判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蜂窝模式是否有效建成,关键还得看有没有帮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没有在学生心田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只有扣好扣子、种好种子,方能培养出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能使中华民族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方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更加重要的使命。高校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注定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进,探索出诸如蝴蝶结模式、蜂巢模式等一系列创新型模式,才能逐步完善对高校的思政与学科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索的构建,为凝魂聚气、凝心塑人的远大育人之路添砖加瓦,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目标。


作者:陈奕洁 徐晨曦 孙秀丽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温州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WXC2023021)的部分研究成果

链接: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tj/202404/t20240410_478991.html?docId=4789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