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马院
潮新闻:当文化IP遇上流量时代:如何让“打卡”变“长留”?
作者:时间:2025年07月28日 18:34阅读:
6月27日-29日“杭州奇妙夜”的活动在杭举办,这场连续举办的夏夜狂欢活动,已成为杭州夜经济的标志性IP。活动包含科幻之旅、AI市集、奇妙音乐会等五大板块30余个主题内容。可见,唯有让传统文化IP以“年轻态”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才能把流量变成流长的“留量”,实现新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需要紧密相连现代情景与现实需求,其蕴藏的情感共鸣才是打动人的重要因素。
深挖底蕴聚焦深厚“文化IP”:浙江历史文脉的情感凝聚
浙江的文化IP开发以“解码历史基因”为根基,通过对地域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让历史文脉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已成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通过对良渚文化核心图腾的二次开发设计,将涂鸦、动漫及现代插画等表现形式进行创意改造,并在原有良渚神徽的基础上,进行系列生活化产品的开发。同时,基于对良渚文明考古研究的大量调研,数龙文化创新开发《良渚奇缘·怪兽天目》动画,完成对良渚文明的深度认知和解读,这部动画兼具传统文化传承和对未来社会IP发展的潮流诉求,实现了IP的价值变现。
绍兴鲁迅IP的挖掘更注重“精神共鸣”,挖掘背后的精神故乡。鲁迅故里官网紧跟风潮,基于研学游推出“三味早读情景课”套餐:穿着长衫,戴上瓜皮帽,诵读《三字经》,临摹鲁迅“早”字书签。而开发出符合“元素性、故事性、传承性”的鲁迅文创产品,从鲁迅的故事深入到人们现代生活当中,引导人们向善,传播正能量。文学IP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引发年轻人情感共鸣,2024年鲁迅故里青年人群占比明显提升,年初至年中青年客群占比达三分之一以上,实现从“打卡式游览”到“深度认同”的流量正向转化。
资源开发培育优质“文旅IP”:浙江地域文化符号体系化构建
全国政协委员、河西区副区长孟冬梅指出,“文化IP”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依托,在赋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区域品牌价值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为培育优质“文化IP”,需要加强资源的开发利用。
浙江省诗路文化带串联全域发展——由大运河、曹娥江、椒江、楠溪江、瓯江、钱塘江等主要水系和古道及现代交通环抱而成。以晋唐以来诗人行迹、水系交通、浙学学脉、名城古镇、遗产风物为主要特征的空间形态恰似金文字形“文”,从单点开发到城市群协同,整体由“四条诗路文化带”“十个区域文化高地”“百个特色文化明珠”构成文化浙江建设的形象化表达与具象化标识。各区块皆有其文化特色,配合着名山秀川、海岛风光等地理位置与文化特质,展示出独特的浙江印象,全域旅游发展向着高质量的目标进发。
工业遗产是杭州城市过去发展进程当中不可缺失的印迹,是某个阶段城市发展变化的社会时代注脚。杭州对工业旧址进行创新性改造,成为文化旅游和商业活动的载体,使工业遗存IP活了起来。萧山火车西站农资仓库打造浙农·东巢艺术公园,汇聚艺术家工作室、创意人、优质品牌等;小河工业遗产区利用废弃油库进行改造,形成库房文艺展示区、文创活动区、景观码头区三大功能区域,实现水陆相结合的文化游览休憩空间,还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联动互动,展现文化凝聚力。
数字创新赋能城市“文旅IP”:浙江的元宇宙文化基建实践
“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借数字化技术让百年艺术消弭时空阻隔,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再现新生机。近年来,嵊州越剧博物馆开发“越韵·芳华”AR互动体验项目,运用AR技术让游客以体验越剧角色虚拟化妆、投影试穿越剧戏服、虚拟越剧观看等方式,让青年人了解越剧,让代际文脉传承下来。在平台上线以后,预计未来青少年观看数量提高50%;更为大胆的尝试是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携手《王者荣耀》,着力打造出越剧小生“上官婉儿”,并采用全息技术重新演绎《梁祝》中的经典选段《回十八》,“梁祝”皮肤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文化传播项目曝光量达15亿次,获得该款限定皮肤的用户数量创《王者荣耀》周年皮肤成就纪录新高。
易现先进科技使用AR技术助力浙江传承并发扬宋韵文化,打造“宋韵浙江”品牌以及推动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创建;用元宇宙虚实场景破除物理边界的约束,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数字体验场景。杭州城隍阁景区上线AR“古迹再现”,将传统西湖传说故事以虚拟设备为载体在旅游地开展宣讲,加强游客与景区景观之间的共情点;《戏游・南宋记忆》AR户外解谜游活动则带着游客去杭州鼓楼附近一起探寻南宋遗迹,将语音剧本渗透进AR解谜游当中,在解谜途中享受“沉浸式”的南宋风光韵味。
从良渚玉琮到越剧数字剧场,浙江正构建文旅IP从策源、研发到消费体验的全链条生态。《浙江省旅游景区转型提质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重点培育打造优质旅游景区文化IP20个、具有浙江辨识度的优秀传统文化类旅游景区20个、非遗旅游景区100个。如今“传统IP现代化、地域资源IP化、数字技术工具化”的发展路径,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更形成了可复制的融合范式,为全国文旅IP建设提供浙江方案。
(本文系2025 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研项目高校“行走的思政课”的素材挖掘与实践路径研究sbq2025001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佳如 孙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