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马院
潮新闻:农村文化大礼堂,点亮乡村精神之火
作者:时间:2025年08月04日 14:16阅读:
丽水景宁文化大礼堂
7月2日晚,在一曲清脆悦耳、婉转悠扬的畲歌中,首次覆盖九县(市、区)的2025丽水市农村文化礼堂系列活动在丽水景宁大均乡热闹上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物质生活丰富,不断追求精神生活富足,村民对于文化生活需要的特殊性和文化素养提高的紧迫性,农村文化大礼堂的文化服务功能也日益凸显。推动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势在必行。
推动农村文化大礼堂文旅结合,产业创新
文化大礼堂作为村民文化活动的载体,承担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等,其资金建设需求,以及村民参与形式转变的探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能化解文化大礼堂“同质化”的矛盾,更能推动农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向并行。要不断发掘各村优势资源,将其结合融入文化礼堂之中,打造“文化礼堂+”品牌,促进“礼堂+产业”等融合发展,开发多样旅游形式。推广如遂昌县“礼堂+民宿”模式将农耕体验、手作课程纳入文旅线路,带动村集体增收20%以上;推广如缙云县河阳古民居礼堂开发“状元文化研学游”,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例如仙仁村“文化礼堂+长寿古茶米展示”、皂口村“文化礼堂+养老中心”等多样化形式,使文化礼堂不仅受益村民,更能吸引外地游客,增加人气。
推动农村大礼堂精准对接,提高吸引力
文化礼堂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根据村民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文化交流、学习成长和社区活动的核心场所,真正解决村民参与率低的问题。例如,针对老年人群体,举办健康义诊、养生讲座等;对孩子们,开设趣味课程,提供社会实践等;对年轻人,则可以放映电影等。也要积极引导村民主动提出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建立起沟通桥梁,让活动更贴合村民的实际需求,进而激发村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热情。推行“群众点单—礼堂派单—团队接单”模式,如缙云县建立“婺剧进礼堂”常态化机制,年均演出超200场。针对留守老人、儿童等群体开设“四点半课堂”“银龄学堂”,提升服务精准度:龙泉市将青瓷、宝剑非遗工坊嵌入礼堂,开展“非遗匠人驻村计划”;景宁畲族自治县设立畲语畲歌传习中心,覆盖80%以上畲族村礼堂。
推动农村大礼堂数字赋能,智能发展
自2013年以来文化礼堂陆续建成,许多文化礼堂已经承载了十年的活动,自身却没有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更新,导致使用率低下和许多硬件设施的问题逐渐显现。文化礼堂要与时俱进,就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建议开发“礼堂云”平台,实现活动预约、直播共享、资源配送等功能,如云和县“云端礼堂”线上参与人次突破10万;推广如庆元县试点VR礼堂,通过虚拟技术展示廊桥文化、香菇文化,吸引年轻群体。庆元县湖源村构建“多合为一”数字场景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升级的实践探索。打造“抖音+微信+村播”宣传体系,推广如莲都区“村晚”直播单场观看量超50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
推动农村大礼堂整合资源、多方共建
整合多方面资源,畅通沟通渠道,推动多方面共建,建立综合型农村大礼堂。在资金方面,经济基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要拓宽资金来源,如财政补贴、企业赞助等等,为礼堂的运营提供保障。整合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资源,实现“一室多用”,节约建设成本;采取“财政补助+村集体自筹+社会捐赠”模式,推广如青田县华侨捐资占比达30%,形成“侨胞反哺礼堂”特色;推广如浙江省永嘉县将文化大礼堂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党政综合绩效考核。推广如松阳县打造“古村落礼堂联盟”,串联20余个传统村落,开展“古村故事会”“非遗市集”等联办活动,激活乡村文化生态。
农村文化大礼堂作为乡村文化的展示窗口和交流平台,应当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农村文化大礼堂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系2025年温州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研项目:高校“行走的思政课”的素材挖掘与实践路径研究(sbq2025001)和温州大学2025年度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浙江省为例(2025kx006)的部分研究成果。
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19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