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身份认证温大主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马院 >

首页

媒体马院

潮新闻: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三大着力点

作者:时间:2025年08月11日 10:29阅读:

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实现了从技术到应用的全方位进步,产品数量迅猛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卓越算法运算和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精准契合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诉求、对接教育主体,更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活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从“单向灌输”到“精准供给”:生成式AI重构教学内容吸引力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强化人工智能技能教育与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石。受班级授课模式的局限与教学工具的制约,传统高校思政课主要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这种模式过于标准化,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而学生知识体系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这种灌输方式的知识内容缺乏准确性。面对这些现实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数据驱动和AI技术,挖掘学生兴趣图谱,动态生成匹配不同教学群体的教学案例库,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教育资源的自动化、精准化适配,推动传统课堂走向“精准供给”式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后的算法原理是通过聚类分析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群体,如“文史兴趣组”“理工实践组”,再结合其自然语言处理,抓取社会热点以及对学生讨论热点的分析对数据进行精准化处理,其具有核心功能的生成式工具,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生成包含以配套短剧、图表等各种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在高校思政课发展过程中重视与时俱进,强调“时政热点”走进课堂,生成式人工智能突破原有的时政热点选取模式,原有模式多依赖教师自行处理和选取相关内容,耗时耗力,也无法全面了解背后的各种观点冲突。生成式人工智能可高效地将社会热点转化为思政教学资源,以“淄博烧烤”“村BA”等热点事件为例,其能在短时间内自动生成思政教学案例分析范式。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学反思一整套流程,逻辑清晰,内容精准全面,甚至能对各种观点进行剖析和整合。而针对思政课程学习和运用当地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不同于传统的PPT等单纯的展示性学习,生成式AI能够根据学生籍贯数据生成地方红色文化定制化内容,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为贵州学生生成“遵义会议精神”的VR微课,增强趣味性的同时,也让文化文物从博物馆中再次“活起来”。思政课程中存在着许多复杂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识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这一困境的解决体现在其与多种教学活动的联动和概念的拆分,例如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抽象理论拆解生成“知识卡片+情景短剧”,优化知识颗粒度,降低认知负荷。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高校思政课从“单向灌输”到“精准供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需求融入趣味性学习,让思政课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接地气”地贴合学生需求。

从“沉默课堂”到“沉浸参与”:生成式AI重塑教学互动吸引力

思政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协同并进,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因此思政课堂的开展离不开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深入参与。如今,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思政课的教育场景正经历从单向灌输到多模态协同的深刻变革。传统思政课堂互动过程中,许多学生由于平时分等因素“被自愿”参与,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参与的深度有限。而通过虚拟化身引导、游戏化任务驱动和即时反馈激励,生成式AI重构了教学互动的吸引力,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表达,推动高校思政课从“沉默课堂”到“沉浸参与”。

生成式人工智能打破传统“二维”(如单纯的文字回复和语音回复)呈现,重构AI虚拟形象,通过部署AI数字人助教,借助自然语言交互解答理论难点。例如,世优科技与DeepSeek合作开发的AI数字人助教,可定制不同教师风格,整合文字、图像、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生成课件,并担任课堂互动助手。比如,在历史课中模拟历史人物,通过全息投影增强代入感,实时解答学生疑问并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传统思政课堂由于时间、地点等资源难以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通过构建剧本杀式虚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趣味学习过程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和实践水平。例如,厦门大学的学生通过创作历史主题剧本,如《破狱风云》《伯公灯》,化身地下党员或革命志士,在推理与角色扮演中体验党史事件。例如《禾心》剧本以袁隆平事迹为蓝本,通过科研种子失窃的情节传递科学精神。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强大算法与多元呈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反馈的滞后性难题,降低了教学反馈工作的难度,能够生成可视化即时反馈激励机制,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持续学习动力。

从“终结考核”到“成长闭环”:生成式AI再造教学评价吸力

思政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教学使命,不断努力培养承担时代责任的时代新人,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学的调整和改进需要持续的课程学习的效果考核与成果反馈,从而提高思政课程质量,促进学生深化学习。在数字化教育时代,传统的单向评价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基于AI技术的“诊断—反馈—激励”全链条评价系统,通过动态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与可视化反馈,使学习过程可量化、可追踪、可激励,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思”,促进思政教学从“终结考核”到“成长闭环”。

传统思政教学反馈的延后性和评估标准受限性,难以及时全面精准化评估,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持续记录学生课堂表现,收集在线讨论、实践报告等内容,生成动态能力雷达图。如百度飞桨厦门中心开发的“AI智习室”,可自动记录学生课堂发言频次、问题深度,结合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评估其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思政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正确三观,而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价值观实时追踪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帮助学生的价值品质的培养和价值品质的矫正。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语义分析识别学生观点演变,生成可视化成长报告,或者对社会热点辩论追踪,如在“淄博烧烤vs.村BA”案例分析中,AI识别学生从“现象描述”到“治理逻辑提炼”的思维跃迁,反馈给教师以优化教学设计。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持续的正向反馈和激励式教学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生成式人工智能则能根据学生课堂学习进度颁发“乡村振兴观察员”“理论思辨达人”等虚拟勋章,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激活持续学习动力。

AI自习室

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内容供给的精准化、互动形态的具身化、评价激励的持续化,为思政课构建“兴趣激发—深度参与—价值内化”的吸引力增强闭环,为破解“低头族”困局提供技术赋能新范式。而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高校的思政教学,是学生参与思政课堂主体性强化的新方式,是科技推动教学进步的重大突破,是传统思政课的不断革新发展,是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的新路径。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思政教学不断深入融合,渗透式发展,将会为思政课立德树人发展提供新的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孙秀丽 曹怡 郑明颜

网页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044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