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身份认证温大主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马院 >

首页

媒体马院

潮新闻:共建共享视域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作者:时间:2025年09月15日 15:13阅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关键课程。但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仍存在资源不均、师资断层、平台分散等困境,各学段协同育人的力量还未有效形成。在“共建共享”理念的指引下,以系统思维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成为破解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

一、资源共建与梯度共享:构建纵向衔接的思政教育供给体系

课程资源是思政课教学的根基,其系统化开发与分层化使用是实现学段间紧密衔接的核心。

首先,搭建资源共建机制,大中小学联合开发“活页式”思政教材。重点开发三类资源,一是汇集典型场景的“案例库”,如小学的“诚信小故事”、高中的“科技引发的伦理困境”;二是按模块整理的‘课件库’,供每位教师参考分享;第三是形式多种多样的“活动库”,如大学“中国道路辩论赛”。三种各具特色的共建资源方式为思政资源的系统性与丰富性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其次,铺就梯度共享路径,基于学段特征的差异化提供精准资源推送。每个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存在差异,小学阶段聚焦“启蒙”,以绘本、动画等直观方式培养道德情感;初中阶段强化“体验”,通过角色扮演、社会调查深化价值感受;高中阶段突出“探究”,运用问题研讨、项目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大学阶段深化“理论”,凭借经典研读、学术讲座筑牢信仰根基。我们要依托平台来实现资源按学段、年级甚至班级的精准配对与快速推送。

最后,形成评价反馈闭环,建立灵活的资源动态调整机制。从“开发-应用-优化”三个方面展开,运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资源使用频率、学生学习时长等信息,开展师生满意度问卷调查与访谈,让资源更好地适配师生的需求。

二、队伍共建与能力共享:打造横向协同的思政教育师资网络

教师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人物,需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以实现育人能力的迭代升级。

首先,创建队伍共建模式,构建跨学段“思政名师工作室”。建立由高校教授、中小学特级名师领衔的“思政名师工作室”孵化机制,可以开展“结对帮扶”计划,促进教师间经验传承,也可以定期举办联合教研活动,共同商讨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典型课例,还可以围绕一体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设立共研课题,以研促教,让工作室成为孵化教学领军人才和培育教研文化的重要阵地。

其次,搭建能力共享平台,构建数字化教师能力认证体系。设立教学能力模块认证,可以从“微课设计与制作”切入,鼓励开发适用于不同学段的优质微课,也可以进行“虚拟仿真教学”应用,提升运用VR和AR等技术创设思政情境的能力,还可以拓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整合”训练,开辟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的创新做法。

最后,创新开发激励机制,明确职称评审中一体化贡献度。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在教师评优评先中明确认定参与一体化建设的成果,把是否在其他学段成功开展示范公开课、是否参与联合课题研究并取得实效、是否贡献高质量学习资源并获得高使用率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和加分项,从制度层面激发教师参与共建共享的内在动力。

三、平台共建与生态共享:营造虚实融合的思政教育创新场域

在技术赋能下,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为一体化育人生态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首先,开展物理空间共建,打造区域性思政实践基地集群。充分整合区域资源,推荐与红色文化场馆共建“伟大革命精神的传承基地”,设计小学“寻访英雄足迹”、大学“红色文物深度解读”等不同梯度的活动,还可以尝试联合司法机构建设“青少年模拟法庭”,抑或者在乡村设立“国情社情观察基地”,开展初中“社区服务”、高中“乡村振兴调研”、大学“基层治理实践”等项目,明确每个基地对不同学段的助推作用,以便更好地实践育人。

其次,实施虚拟空间共享,构筑元宇宙支撑的跨学段云课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运用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沉浸式、交互式的思政云空间,可以建设“虚拟教研室”,支持异地教师实时协同备课、共同观摩研讨,还能开设“云端思政大讲堂”,邀请各领域专家面向不同学段学生直播授课,课后分学段研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共享优质教学场景。

最后,构建文化生态共生,培育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文化共同体。推动校际进行互动与交流,举办“思政文化节”,联合展演小学情景剧、中学辩论赛、大学学术沙龙,组织优秀“思政剧目”跨学段巡演,还可以设定“核心价值观主题月”,各校围绕同一主题,开展符合学段的特色活动并共享活动成果,形成文化凝聚力。

共建共享视域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资源、队伍、平台三大支柱,在创新思政教育的领域掀起了蔚然之风。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指向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目标的实现。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健全协同机制、强化技术加持和完善制度保障,让思政教育的汪洋真正贯通大中小学,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更坚实的思想基础。

作者:顾一卉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链接:https://tidenews.com.cn/tmh_news.html?id=68c770be9d5ed80001dca56a&source=weixi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