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身份认证温大主页怀念旧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论前沿 >

理论前沿

理论前沿

孙武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五个重大原则

作者:时间:2023年01月05日 20:17阅读: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大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各项成果,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保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邀请部分专家学者撰写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五个重大原则

孙武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大原则是对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深化和发展。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五个重大原则,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正确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为推进和完成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遵循,也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提供了应对方略。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领路人。历史一再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当代中国能够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首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由党的先进性及伟大使命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党人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并且“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决定了建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由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列宁在领导俄国共产党(布)的过程中也多次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他指出,“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列宁关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从毛泽东的“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到邓小平的“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再到习近平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大论断,中国共产党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思想不断深化、制度不断完善、实践不断拓展、成效日益显著。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仅取决于它的科学理论、伟大使命及其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还取决于它能够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其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在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巩固的。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其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事业迫切需要新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由于党缺乏斗争经验,没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没有形成和确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导致革命事业几经受挫。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此后,中国革命的航船明确了方向,得以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事业。毋庸置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能扭转自己的历史命运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反复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的事业就会一往无前;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失去领导核心,我们的队伍就会一盘散沙,我们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最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掠夺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这一最大特征的前提条件。离开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就会破产,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也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新时代新征程,全党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能够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落实。同时,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必须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必须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安排,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确保党的领导的正确性,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在党内充分征求意见,一旦党中央作出决策,全党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决不可各行其是,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高度统一,民主与集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质言之,“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道路,是指到达目的地的具体路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出发,立足本国国情,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道路。人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但具体道路怎么走却各不相同,“走自己的路”是个普遍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找到的能够引领当代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是我们一以贯之、坚定不移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不变、道路不偏。

经验告诉我们,一切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都是不同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根本遵循,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877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就明确指出,不能把“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不能认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走不同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积极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他提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完全不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毛泽东则结合中国实际指出:“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革命导师和领袖的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把握,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和总结,为我们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从学习苏联起步的,但是随着苏联模式缺陷和弊端的不断暴露,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自觉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可否认,这期间我们也走过不少弯路错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过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实力显著增强,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的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

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错误,我们不仅达不到目标,甚至可能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当代中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果我们的道路走歪了、走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改旗易帜,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会迷失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能实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面临新的使命任务、新的战略目标、新的重大考验,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变幻莫测,坚持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方向尤为必要。我们要在吸收借鉴别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定自信地走好自己的路,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凡是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毫不动摇始终坚持,包括坚持重大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有充分的理由坚定道路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引领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唯一正确的道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持战略定力,不困惑、不动摇、不畏难,就一定能够从容应对崎岖坎坷、急流险滩,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用群众史观否定了长久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英雄史观,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共产主义运动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从人民立场出发,提出了有关人民群众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强调执政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密切同群众之间的联系。他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民本思想,也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说:“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习近平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他还强调:“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始终不渝地站稳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伟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斗争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形成了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优良作风,进而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最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体制机制的改革,激活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脚踏实地,狠抓落实,把人民在各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就是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切实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就是要使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以高质量的发展推动人民生活改善,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真正做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代化,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全程参与,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要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来,以人民为师,向人民求教,始终与人民群众和衷共济,共同奋斗。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是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的,也是在从封闭到开放再到更加开放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没有变革和开放,没有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鉴和共享,人类社会就没有创新和发展,就没有文明和进步。

社会主义也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仅表现为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新旧制度的更替,还表现为通过改革来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革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发展。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都需要不断变革、不断发展和进步。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早在19世纪上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就论述了世界市场、世界贸易、世界历史等问题,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任何民族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拒绝普遍交往和普遍联系,整个世界日益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逐渐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说,开放、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伊始,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他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者一切照抄,强调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邓小平指出:“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反复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可以说,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最强音。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进行封锁和孤立,新中国的开放只能主要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模式上,中国先是以苏联为榜样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期间,毛泽东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号召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与苏联模式相比,中国道路从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特色,包括著名的“鞍钢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等。遗憾的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气候下,经济建设受到了巨大冲击。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现代化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历史表明,要改变中国命运,大跨步赶上时代,就必须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显著成效之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科技、教育、政治等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巩固和完善。同时,由沿海向内地梯次展开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建立,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打开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继续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当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速度”“中国奇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式的发展奇迹,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排外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的现状,中国要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同时,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怎样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何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怎样才能处理得更好?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攻坚克难,解决问题,唯有不断深化改革。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创新同各国各民族的合作方式,深化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范围,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实现新飞跃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和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和斗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矛盾就必然有斗争。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运动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面貌的变革。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新生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要取得国家政权并利用政权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使命,就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彻底的斗争,必然要求保持和发扬最伟大的斗争精神。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要想带领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批判性和斗争性是不可或缺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内涵,不论是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还是文化典籍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体现了一往无前、不怕困难、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伟大社会革命是在斗争中存续、发展和胜利的。“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不仅贯穿于百年伟大社会革命的全过程,体现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而且是激励党和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现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的强大精神力量。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那时,中国人民面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中华民族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劫难,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战胜各种反动势力,必须发扬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面对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和国外敌对势力的封锁打压,要捍卫新生的国家政权,应对来自党内外、国内外、社会各领域以及自然界的种种挑战,唯有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各种形式的斗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真正富裕起来,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仍须发扬斗争精神,努力拼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变动不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弱化问题,党的领导虚化问题,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问题、贪腐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历史虚无主义问题,香港澳门稳定问题,暴力恐怖问题,台独分裂活动,外部势力干涉,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等,各种问题、风险和挑战交织叠加。十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排除万难,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正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毫不退缩地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历史表明,“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党和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法宝。

发扬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点意义的大事变。事业伟大,任务艰巨,必然会遇到来自党内外、国内外的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挑战。当前我国面临着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等各方面带来的严峻挑战,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各种新矛盾新任务接连不断,“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在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和宏伟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必须要克服一系列的艰难险阻,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矛盾,战胜一系列的挫折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时刻做好进行伟大斗争的准备,坚持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一方面,必须增强斗争意识,要敢于斗争,“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敢于斗争,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不惧风险,不畏强敌,加强统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各领域的斗争,才能“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另一方面,还必须善于斗争,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方法,善于把握斗争火候,善于运用斗争艺术,不断增强斗争本领,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重大挑战,抵御各类重大风险,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夺取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的不断胜利。一句话,发扬斗争精神,进行伟大斗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伟大,征途漫漫。五个重大原则的提出,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根本道路、根本立场、根本动力和根本要求,相互支撑,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从理论层面看,五大原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从实践层面看,五大原则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系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0期。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AeInFaCPi2YjYRJi3gXJg

友情链接